媽祖的故事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媽祖救苦救難與膾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來讓民眾津津樂道,傳頌不止。其中雖然有許多穿鑿附會的傳說故事,但在無形中卻發揮了無比的教化功能,讓人心得到最直接的淨化。以下羅列有關大甲媽祖與媽祖神蹟以供參考。

 

 

鎮殿五媽祖

「大媽坐殿、二媽吃便、三媽愛人扛、四媽閹尻川、五媽五媽會」

 

【鎮殿媽祖】

大媽:

 

指鎮殿媽祖,是鎮瀾宮內最大型的一尊神像,身穿龍袍,肩披霞帔,腳穿麟靴。終年坐在殿中供信徒祈求膜拜。身旁有書童、印童服侍。據說鎮殿媽祖是軟身媽祖,手腳身體都可以自由轉動,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大甲鎮瀾宮鎮殿媽祖神像頭戴鳳冠、身穿龍袍、雙手盤靠、十指互拱。雙眼垂瞼下望、神前一方磚,與神明眼神交互映對。神像垂瞼下望有慈悲、反省、與內斂的氣質,左右隨侍的是她的侍女。

 

 

 

二媽:

坐在鎮殿媽的前面,神像特別重。也是長年鎮守在廟中,一般信徒祈求焦點落在鎮殿媽身上,因此,二媽僅享受人間煙火,不需負什麼責任,所以稱吃便(撿現成便宜)。

三媽:

民國六十年前後所雕造的媽祖神像。民國七十六年董監事初次前往湄州媽祖進香,因對大陸狀況不熟悉,不敢貿然以開基湄州媽祖前往,向媽祖擲茭卜問,媽祖示意以編號三的「三媽」前往。翌年再度前往湄州時,卜問亦然,自此以後前往湄州進香,遂都以這尊三媽前往。

四媽:正爐媽

是指正爐媽,專門負責醫療,神座下方長年被信徒挖木屑當藥引治病,故稱閹尻川。現已經用鐵皮封起來。

 

 

【副爐媽】

副爐媽:

 

是副爐媽高度八寸,依照神像雕刻的劍帶裝飾,當為清朝中葉的作品。這尊媽祖早年被稱為「三媽」,配祀的兩位將軍為武裝打扮、打赤腳的千里眼、順風耳(因外出進香難免有紛,需要以武裝的兩位將軍鎮壓)。

 

據故老相傳,清朝年間大甲人十二年一度往湄州進香,即以這尊「三媽」擔綱前往,因此百姓戲稱為「三媽愛人扛」。

 

日治時代中葉,本宮開始前往北港進香,初以四媽為正爐主媽擔綱南下,「三媽」因神像較小,遂改由副爐主迎請,並於「四媽」南下進香歸來之際,由副爐主備轎請「三媽」前往水汴頭迎接。北港進香數次之後,在副爐主的要求下,「三媽」與「四媽」同時坐轎南下北港進香,「四媽」坐中尊,「三媽」坐小邊。

 

「三媽」也曾經被請去開藥方,因此座底也有一小洞,卜頭家、爐主的年代裡,每於農曆三月廿四過爐以後,住在副爐主家中,日後廟內媽祖神像編號時,遂不納入標號,以「副爐媽」尊稱之,簡稱為「副爐」。

 

 

【開基媽】

開基媽:

 

頭戴七條冕旒,身穿明朝服裝,鎮瀾宮董監事指其為傳承下來最古老的媽祖。

 

 

 

 

 

 

 

 

 

 

【湄州媽】

湄州媽:

 

鎮瀾宮中的湄州媽是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董監事們突破政治限制,前往大陸湄州參加媽祖升天一千年紀念活動,請回的湄州媽祖。大甲信徒均稱,大陸因經濟不好,因此媽祖顯得有點消瘦。不過大陸宣稱,大陸雕刻的媽祖以年輕女神為依據,台灣是以中年神韻為版本。

主神燈

神龕前,藻井下,有個媽祖的元神燈,終年點燃著,象徵媽祖永永遠遠的庇祐著祂的子民。神龕前的主神燈,代表神靈的存在,燈座古色古香。鎮瀾宮不敢用電燈,惟恐停電而讓燈熄滅,因此都用油燈。長年有大批信徒捐贈花生油,由廟中專人負責添油。多年來廟中香火鼎盛且澤被四鄰,乃至全台與全世界。

 

【主神燈】

媽祖傳說

歷代傳說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 西元960年 )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到滿月期間從不啼哭,因此取名「默娘」或稱「默」。

 

八  歲: 到私塾唸書,就能過目不忘。
十多 歲: 就喜歡焚香拜佛,誦讀經文。
十三 歲: 默娘因樂於施捨,得到玄通道士傳授「玄微祕法」。
十六 歲: 得到井中神人授給的銅符,學會法術,並以符令驅邪救世,里民稱之為「神女」。父兄出海遇大浪,媽祖駕舟出海救回父親,然後又找回哥哥的屍首,即所謂「機上救親」。
二十一歲: 莆田大旱,縣尹求媽祖禱雨濟民成功。
二十三歲: 收千里眼、順風耳兩妖怪,皈依正教。往後常在海邊幫助航海的船隻與村民。
二十六歲: 省都官員求媽祖,媽祖焚靈符,金甲神人助媽祖拯救閩浙水災。
二十八歲:

昇天湄洲島的湄峰。聽說「媽祖」的遺體埋在馬祖島,埋葬的地方現在改建為媽祖廟,並因此取名叫「馬祖」。媽祖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國家政治的需要,加上神蹟顯赫,救人無數,而有不同的稱號。如神女、巫女,並先後被冊封為順濟、夫人、妃、天妃與天后。

 

其傳說故事較具代表性的有:

神  女: 宋宣和二年(1120)有商人遇颶風,呼「神女」搭救,得到幫助。回鄉後於莆田寧江聖墩拓寬神廟,重塑金身。
巫  女: 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莆田狀元黃公度應李富邀遊白湖順濟廟,詩中已表示媽祖當時的海神。
順  濟: 第一次朝廷封號,宋宣合四年(1122),允迪出使高麗,遇風,得朱衣女相助,得聖墩廟神信徒告知是湄洲神女。乃奏請徽宗皇帝詔賜「順濟」廟額。
夫  人: 宋孝宗淳熙十年,溫台剿寇有功,封「靈慈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妃   : 宋紹熙元年(1190)救旱大功,進爵加封為「靈惠妃」。首次從「夫人」進爵為「妃」。
天  妃: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以庇護漕運,功封「護國明著天妃」。最長的封號:元天曆二年(1329)以護漕大功加封,並遣官致祭天下各廟。封號共22字。「護國輔聖庇民顯祐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天  后: 康熙二十三年(1683)汪揖出使琉球,獲得神明幫助,皇帝詔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首先出現「天后」二字。
天上聖母: 雍正四年,以救皇宮大火,敕封「天上聖母」。後又因護航運、滅賊寇,而在「天上聖母」詞上加封字句,以示尊重。

 

媽祖法術秘笈

(1) 銅符

默娘從小就十分聰明,剛滿八歲,跟著私塾的老師學習,就能完全了解書中的經義。十幾歲開始,就喜歡淨几焚香,早晚誦經禮佛,從不懈怠。十三歲時,有一個叫做玄通的老道士經常到家裡來,每次默娘都虔誠的施捨齋飯。有一天道士說:「妳具有佛性,應該能夠修成正果」。因此就傳授她「玄維秘法」,默娘很快的就能領悟其中的精妙。十六歲,有一天跟鄰居的一群女孩一起遊玩,忽然看見古井內有一名神仙手捧銅符,由仙官跟隨保護,緩緩地昇了上來,女孩們害怕得拔腿就跑,但默娘神色自如的留在原地,並接受神妙的銅符。從此以後,她的符咒竟然可以驅邪救世,法力越來越高強,並經常展現神力。常常身在室內,元神卻能四處雲遊,駕雲朵飛渡大海救人。每次和人談論吉凶禍福的事情,都神奇地應驗了,讓村民更加信服。

 

(2) 伏蛟說法

海怪「晏公」常和水妖興風作浪,弄翻來往的船隻,是海上航行最大的禍患。有一天媽祖元神出遊至東海時,與晏公相遇,雙方激烈鬥法。最後晏公被媽祖以法力所制服。但口服心卻不服,趁媽祖不注意又變成一條神龍,攻擊媽祖,最後媽祖借用法繩,捆住神龍,讓牠難以掙脫,飄浮在水面上,晏公才因畏懼而認罪。媽祖囑咐牠用心統領海中水族,於是晏公成為媽祖的轄下總管之一。

 

金精的順風耳將軍

水精的千里眼將軍

(3) 收服千里眼順風耳

住在西北方有兩個妖精,一個叫金精,另一個叫水精。水精眼力好,號稱「千里眼」,金精耳朵很靈敏,號稱「順風耳」。兩人常在村莊西北出沒,為害百姓。因此媽祖就化妝成村女混在婦女群中。兩妖不注意,以為她是普通民間女子,近前戲弄,被媽祖用手中絲帕困住,而暫時伏法。兩年後,兩妖再度出現,變本加厲橫行於江河湖海之中。媽祖再前往收伏,二妖無處躲閃,只得拜服在媽祖座前充當侍衛。

 

(4) 昇天化神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前,默娘告訴家人,心中非常平靜,明天就是重陽節,想去山上走走,事先向家人告別」。家人認為是重陽習俗,不以為意。第二天默娘獨自登上湄峰最高處。忽然聽到空中仙樂繚繞,抬頭看見鑾駕車隊浩浩蕩蕩,默娘便跨上雲端登天成仙。成仙後還是經常從雲端,勘查人間,也常託夢顯聖,降福人間。

 

【遶境進香】

(5) 遶境進香

傳聞中早期大甲鎮瀾宮曾到大陸湄洲進香,後來因日據政府的限制與經濟關係改到雲林縣北港朝天宮進香。民國七十六年因分靈關係與北港朝天宮發生爭執,才改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以大甲媽祖信徒的心態,大甲媽祖走到哪兒,信徒就跟到哪兒,心目中以大甲媽祖為依皈。每年元宵節傍晚,鎮瀾宮會將準備遶境進香的正爐媽、副爐媽迎到拜殿神案,供信徒膜拜。選好時刻,由宮中董事長擲筊決定何日、何時出發遶境進香。出發日期一般都由農曆三月初起的晚上子時擲筊決定。日期、時間決定後、馬上貼頭香、二香、三香、贊香榜示,各地搶香團體也早到鎮瀾宮等候,並立刻取得協調。緊接著鎮瀾宮人員要探路,聯繫拜訪廟宇,貼路過時間的香條,完成一切前置作業。各陣頭練習,出發則以新的裝置出發。媽祖遶境進香回程是大甲最熱鬧的一天,家家宴客慶祝,大甲街上常常擠得水洩不通,如果您有空不妨前來親身體驗一下那種虔誠與熱鬧的場面。

 

(6) 積慶公與太夫人

宋寧宗慶元六年,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功不可沒,於是頒詔封神妃的父林愿為「積慶侯」,又改封為「威靈侯」。妃母王氏為「顯慶夫人」。清仁宗嘉慶六年,追封后父林愿公為「積慶公」,封后母王氏為「積慶太夫人」,也隨祀在鎮瀾宮中。

友善列印轉寄回上一頁Top分享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Faceboo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Plur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