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祠

大甲文昌祠原為義塾,在當地又被稱為「文昌宮」,在光復後並配祀孔子,因此也通稱「孔子廟」。

 

大甲區作為大台中地區的沿海重鎮,算是早期開發,商業非常發達,人口稠密。在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由當地舉人何清霖提出興建文昌宮,並內部設立義塾,以用來興辦教育與推廣文化,但由於金費問題作罷。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再由新竹知縣與大甲陳肇芳發起,結合地方仕紳力量,終於成功興建。 翌年完工後,文昌祠除了是地方信仰中心外,更是老儒講學與讀書人的活動中心,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在建築特色方面,三開間、兩進兩廊,左右帶護龍的殿堂式四合院祠宇建築,具有非常濃厚傳統式建築色彩,更是一座結合書院與廟宇的複合建築,在民國72年文建會全面考察台灣地區的史蹟計畫下,目前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大甲林氏貞孝坊

於清道光十三年(西元1831年),為節婦林春娘所設立。大甲大安鄉林光輝,因家中貧窮,所以在女兒出生不久,就將女兒送給余姓人家當童養媳。

 

在林女十二歲時,丈夫余榮長因意外不幸過世,由於當時林春娘年紀尚輕,故父親希望春娘可以改嫁,但春娘因心地善良,不忍拋棄婆婆,毅然決定留下好好照顧婆婆。盡管家境並不富裕,貼心的春娘都會將好的食物先給婆婆食用,自己再以稀飯充飢。

 

長久以來始終如一,獲得鄉里一致讚譽,在春娘五十六歲時,春娘事蹟傳進京城,皇帝身受春娘善行感動,特此般旨表彰貞節,設立牌坊入祠奉祀,以為典範。 春娘一生含辛茹苦、守節孝順、青史流芳,卒於同治三年,享年八十六歲。被地方尊為「貞節媽」。

 

該址曾於民國四十年修建磚牆,種植花木,並獲得大甲小公園美名,目前也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鐵砧山

鐵砧山一名源自其山外型相似一座大型的鐵砧,故而得名。相傳於鄭氏治台時期,鄭成功曾行軍與此,與敵人大戰時,遇到水源不足,戰事又陷膠著,戰況非常不利於鄭成功部隊,所以鄭成功誠心向上天祈求,希望神明保佑能渡過難關,祈禱之後鄭成功即拔出配劍往朝地一插,當時風雲變色、神蹟就此出現,地上馬上湧出源源不絕的甘泉,改變戰役。

 

從此之後不管是遇上天災或是人禍,該泉也不枯不竭,後人為紀念事蹟,特地鑄刻了「國姓井」。

 

於民國1953年重修,察院長的于右任先生,親手寫了「劍井」兩字,建石碑立撰誌文,至今,則成為最佳的觀光景點。

 

友善列印轉寄回上一頁Top分享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Faceboo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Plur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