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後的媽祖故居 】

【媽祖誕生地-賢良港】莆田市山亭鄉港里村,宋代稱為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位于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

 

媽祖姓林,名默,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在賢良港上厝。她生前多行善事,常飛渡大海拯溺救難,年二十八,白日渡海上湄峰〞飛昇〞,被尊奉為海上保護神。歷代帝王曾不斷地給予褒封,由〞夫人〞、〞妃〞而晉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列入祀典,香火廣泛流播於人間。

 

在賢良港海濱山岩上,立有座雄偉壯觀的天后祖祠,坐北朝南,依山面海。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祠壞,地方官奏聞,朝廷欽命太覽整修致祭。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以對抗明鄭軍事活動,沿海截界清野,港里村人及祖祠神主、寶像,內遷涵江。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復界,祠已盡毀,裔侄孫麟火昌發起重建,向涵江迎回列祖神主、祖姑寶像,涵江人要留下寶像不肯送回,雙方因請茭卜,得九十九聖茭,涵江人遂具船禮送寶像返港。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聖旨諭天后本籍祠宗令地方官春秋二祭,皆由官府折銀付給該村子百姓在本祠進行。天后祖祠于1984年整修,現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舊時,民間有〞媽祖回娘家〞謁祖的傳統習俗,各地進香團往湄洲進香,必先奉媽祖鑾駕在賢良港祖祠舉行謁祖儀式後,才從賢良港碼頭渡海去湄洲祖廟〞請火〞。

 

臺灣開放大陸探親以來,到賢良港謁祖朝聖的臺胞進香團絡繹不絕,逐年增多,自一九八七年以來,已接待臺灣各宮廟信徒六十萬人多次。八九年五月五日,臺灣宜蘭縣南天宮率二十艘漁船、二百多名香客直航湄洲。先後來到港里祖祠和湄洲祖廟進香朝聖,轟動整個臺灣島。由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組織的二千多人灣信徒於八九年農歷九月初九前來祖祠奉請媽祖聖父母雕像渡臺,臺灣電視臺隨團錄影在臺連月播映,引起極大反應。

 

【 媽祖誕生地落成典禮 】

【 媽祖故居竣工慶典儀式 】

前來謁祖、考察的還有來自美國、法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信徒和專家記者。賢良港不僅是媽祖進香聖地,也以她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珍貴的文物古跡吸引了許許多多旅遊者。

 

祖祠前殿(正殿)中供奉著一尊宋雕媽祖寶像,據《敕封天后志》記載:〞世傳祠內寶像,係專人妝塑,各地供奉之像,皆不能及。〞雕像端莊、秀麗、高雅、慈祥、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藝術價值。祖祠後為林氏宗祠,供奉著林氏列祖列宗牌位和媽祖聖父母的座像以及兄姐的神主牌。殿前照壁上有巴人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書林俊撰寫的《族範》全文。在祖祠外,有臺胞捐建的石碑坊、迎賓閣、鐘鼓樓、復建的媽祖故居等,還有原有建造的靈慈東宮、靈慈西宮、五帝廟、吳祖社、新興宮、接水亭和宋塔等建築物,環繞四周,猶如眾星拱月,蔚為壯觀。

 

媽祖故居由於年久失修。應廣大人信徒的強烈要求,在臺灣省大甲鎮瀾宮的熱情關心下,創建臺灣省媽祖聯誼會,由臺灣十八家媽祖宮廟共同復建媽祖故居。2001年6月開工,2002年六月竣工,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莆田傳統,宋代風格,古樸優雅。按莆田傳統習俗,長子洪毅結婚住正厝東正房,5個女兒都出嫁了,家裏祇有〞矢志不嫁〞的〞媽祖〞就住在西正房,其毗連的西小廳為淨室,東小廳則依傳統舊例,兒子成家居住正厝房,老一代住居小廳。東西廂房則分別為儲藏農具、漁具、和礱、碓、磨等生活用具以及紡織操作地方。當年故居除宗第大廳堂外,其他附屬房配套齊全,到明末清初還留有〞書亭〞、〞梳妝樓〞等遺址。

 

在祖祠東北面有一座規模頗大的靈慈東宮,門前尚存一對宋代連礎瓜楞形的石柱。宮後面有一口宋代古井,井沿石板刻有八卦,村人叫〞八卦井〞。

 

在祖祠的東南,有一座福慧寺,俗稱〞港寺〞。在港寺西南角,有一方形的航標塔,塔身嵌著一塊四面浮雕佛的宋代石雕,所刻的佛像面貌,依稀可辨。有一處崖刻〞拱極〞二個大字,可惜小字已經風化,不可復識,也不知是何時所刻的。

 

在祖祠東側約70米處,港里小學的北面有一口宋代石井,是林默幼年〞窺井得符〞的受符井。井旁有一石刻著南宋〞咸淳丙寅(1266年)八月庚辰石匠游進〞十二個字。井邊還有一塊大石頭,凹陷處宛似臉盆,是媽姐洗衣服的地方。

 

如今,受符井旁邊立大石碑,臺胞捐建了彩亭和〞符井軒〞。遊人到此,一定要去窺井和品嘗井水,還有不少人用〞聖水瓶〞裝著帶回去,與親友分享這〞聖水〞。在祖祠前的港潭裏碼頭東側,有三塊巨大的礁石,豎立在海水中,浪濤拍打,水氣蒸騰,猶如裊裊香煙,村人呼為〞三炷香〞。賢良港,她將配合隔海對望的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以媽祖誕生地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物古跡,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朝拜者和旅遊者。

友善列印轉寄回上一頁Top分享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Faceboo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Plurk 把這則內容分享到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