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鎮殿媽祖,是鎮瀾宮內最大型的一尊神像,身穿龍袍,肩披霞帔,腳穿麟靴。終年坐在殿中供信徒祈求膜拜。身旁有書童、印童服侍。據說鎮殿媽祖是軟身媽祖,手腳身體都可以自由轉動,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大甲鎮瀾宮鎮殿媽祖神像頭戴鳳冠、身穿龍袍、雙手盤靠、十指互拱。雙眼垂瞼下望、神前一方磚,與神明眼神交互映對。神像垂瞼下望有慈悲、反省、與內斂的氣質,左右隨侍的是她的侍女。
安奉在鎮殿媽的前面,神像特別重。也是長年鎮守在廟中,一般信徒祈求焦點落在鎮殿媽身上,因此,二媽僅享受人間煙火,不需負什麼責任,所以稱吃便(撿現成便宜)。
民國六十年前後所雕造的媽祖神像。民國七十六年董監事初次前往湄州媽祖進香,因對大陸狀況不熟悉,不敢貿然以開基湄州媽祖前往,向媽祖擲茭卜問,媽祖示意以編號三的「三媽」前往。翌年再度前往湄州時,卜問亦然,自此以後前往湄州進香,遂都以這尊三媽前往。
是指正爐媽,專門負責醫療,神座下方長年被信徒挖木屑當藥引治病,故稱閹尻川。現已經用鐵皮封起來。
是副爐媽高度八寸,依照神像雕刻的劍帶裝飾,當為清朝中葉的作品。這尊媽祖早年被稱為「三媽」,配祀的兩位將軍為武裝打扮、打赤腳的千里眼、順風耳(因外出進香難免有糾紛,需要以武裝的兩位將軍鎮壓)。據故老相傳,清朝年間大甲人十二年一度往湄州進香,即以這尊「三媽」擔綱前往,因此百姓戲稱為「三媽愛人扛」。日治時代中葉,本宮開始前往北港進香,初以四媽為正爐主媽擔綱南下,「三媽」因神像較小,遂改由副爐主迎請,並於「四媽」南下進香歸來之際,由副爐主備轎請「三媽」前往水汴頭迎接。北港進香數次之後,在副爐主的要求下,「三媽」與「四媽」同時坐轎南下北港進香,「四媽」坐中尊,「三媽」坐小邊。「三媽」也曾經被請去開藥方,因此座底也有一小洞,卜頭家、爐主的年代裡,每於農曆三月廿四過爐以後,住在副爐主家中,日後廟內媽祖神像編號時,遂不納入標號,以「副爐媽」尊稱之,簡稱為「副爐」。
頭戴七條冕旒,身穿明朝服裝,鎮瀾宮董監事指其為傳承下來最古老的媽祖。
鎮瀾宮中的湄州媽是民國七十六年農曆九月九日,董監事們突破政治限制,前往大陸湄州參加媽祖升天一千年紀念活動,請回的湄州媽祖。大甲信徒均稱,大陸因經濟不好,因此媽祖顯得有點消瘦。不過大陸宣稱,大陸雕刻的媽祖以年輕女神為依據,台灣是以中年神韻為版本。
神龕前,藻井下,有個媽祖的元神燈,終年點燃著,象徵媽祖永永遠遠的庇祐著祂的子民。神龕前的主神燈,代表神靈的存在,燈座古色古香。鎮瀾宮不敢用電燈,惟恐停電而讓燈熄滅,因此都用油燈。長年有大批信徒捐贈花生油,由廟中專人負責添油。多年來廟中香火鼎盛且澤被四鄰,乃至全台與全世界。
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種大難,對所有的眾生都一視同仁,如果有難,喊祂的名字,便會前來救助。一般人尊稱祂為「觀自在」、「觀音大士」、「觀世音」、「觀音菩薩」等。鎮瀾宮的觀音神像以奉祀在浙江普陀山的楊柳觀音為藍本:戴女式風帽與披肩長巾,手持淨瓶,楊柳枝。聽說:「唸一聲觀世音菩薩,就能解一場憂」。觀音菩薩是塵世間口耳相傳的救苦救難、消災解厄的神明。觀音本為男身,為了化解封建時代,婦女的困苦及卑微的社會地位,便化身女性下降塵世,以達到傳教、解厄的目的。又傳說觀世音為印度阿彌陀之子或妙莊王的三女,生前常注意世間的悲苦,發誓要解救苦難的百姓,倍受敬仰。
據妙法蓮華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種大難,對所有的眾生都一視同仁,如果有難,喊祂的名字,便會前來救助。一般人尊稱祂為「觀自在」、「觀音大士」、「觀世音」、「觀音菩薩」等。鎮瀾宮的觀音神像以奉祀在浙江普陀山的楊柳觀音為藍本:戴女式風帽與披肩長巾,手持淨瓶,楊柳枝。聽說:「唸一聲觀世音菩薩,就能解一場憂」。觀音菩薩是塵世間口耳相傳的救苦救難、消災解厄的神明。觀音本為男身,為了化解封建時代,婦女的困苦及卑微的社會地位,便化身女性下降塵世,以達到傳教、解厄的目的。又傳說觀世音為印度阿彌陀之子或妙莊王的三女,生前常注意世間的悲苦,發誓要解救苦難的百姓,倍受敬仰。
相傳有邪魔將釋迦牟尼佛的骨頭搶走,多虧善於行走的韋馱奮力追趕奪了回來。韋馱菩薩原是佛教護法的天神。 另外,韋馱天者亦為天神之一,其神像為一年少英俊,穿著甲冑,執金鋼杵的武將。另有韋昆為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大天王所屬三十二將之首。世人將韋馱天者與韋馱菩薩及韋昆等三人融合在一起,在寺廟中負有驅逐邪魔,保護寺廟的重責大任。 有一種說法,即廟中的韋馱護法神像如果雙手合捧金剛杵,表示本寺廟可供休息住宿。如果手撐金剛杵,則表示不供住宿,各位到廟中不妨求證看看。
貞節媽 生於清乾隆44年(1779年)的貞節媽林春娘原是大安鄉中庄人氏,小時候因為家貧送給大甲三腳街口余家當童養媳,十二 歲那年,丈夫余榮長(十七歲)經商不幸溺斃,林春娘雖未成婚,卻不再嫁並孝順婆婆而名揚鄉里。道光十三年林春娘年五十五歲,鄉紳劉獻廷轉呈淡水廳同知報請旌表、建牌坊,然因家貧,無法籌措經費,遲至道光二十九年張綱任職大甲,得淡水同知黃開基、新竹林占梅率先捐銀響應,才竣工。清同治元年( 1862年 )台中四張犁戴萬生率眾作亂,部將王和尚、林日成三次圍攻大甲城,斷城水,林春娘三次祈雨皆靈而解危。 同治三年(1864年)病歿,享年八十六歲。地方感念其貞節、孝順與為大甲解圍,建祠堂祭祀,成為大甲三神之一( 媽祖、鄭成功與貞節媽 )後來因祠堂殘破而神像暫祀鎮瀾宮。長生祿位暫祀外埔慈意堂。連橫曰:「 吾讀東瀛紀事,在大甲林氏導雨之事,甚奇,吾以為藉作士氣爾,繼而思之,至誠之道可以格天,桑林之禱啟虛與哉。」
神農大帝 我國古代有名的帝王「炎帝」,他親嘗百草,製醫藥,以醫治人民的疾病,為醫藥之神。發明農具,教人耕耘種植, 讓百姓免於饑餓、病苦。人民為農作物,祈求風調雨順,尊奉為五穀先帝。廟中神農大帝手中握一把稻穗。兩側有劍監、 印監服伺。
鎮瀾宮為了提供信徒對子女學業的精神鼓勵,於民國八十八年農曆十月七日,安裝文昌帝君金尊、魁星爺供信徒膜拜。民間習慣將准考證影本供於神案桌祈求金榜題名,並以芹菜(代表勤學)、蔥(代表聰明)、蘿蔔(代表好彩頭)來祭拜,拜畢不收拾供品,好像代表放棄這次考試。南部地區則有換魁星爺的文珠筆,筆一圈選 代表金榜題名。但祭拜同時,一定要努力讀書,才能神、人相輔相成,得到好成績。 文昌帝君,又稱文曲星、文昌星、梓潼帝君等。掌管讀書、學習等事。《星經》「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魁斗星君《晉書天文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北斗七星,一至四稱斗魁,五至七稱斗柄。斗魁稱為璇璣,斗柄稱為玉衡。 明顧炎武的《日知錄》「魁為北斗第一星」,榜首之意。他認為「奎星」既是北斗第一星,又是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後以「魁」字取代「奎」,故雕成鬼形,立於斗首或立於鰲魚上,代表「獨占鰲頭」,高分錄取之意。
道家稱為天罡,並信仰「南斗註生、北斗註死」之求長生不死之神。《三國演義六十九回》的故事:管輅散步時看見在田中耕田的少年趙顏,告訴他眉間有一股死氣,趙顏父子哭著跪拜求救。管輅說:「你可以準備淨酒一瓶、鹿脯一塊,到南山中尋找兩位身穿白袍與紅袍的下棋老人,趁他們棋性正濃時,將酒、鹿脯跪著送給他們,等他們吃完,你就哭著跪拜求他們賜給你壽命」。趙顏聽完之後,便聽從管輅的建議,準備好酒和鹿脯前往南山,果然找到了二位下棋的老人,依計行事,果然,原來只能活十九歲趙顏,因此活到了九十九歲。增加他壽命的人就是穿白袍的北斗星君。祂的外貌十分醜陋,是決定人們死亡年齡的神明。穿紅袍的南斗星君,外貌很俊美,是決定人們生命年歲,兩人生死簿相互吻合,就是人的壽命長短。
南斗星君主司壽命,亦稱「南極仙翁」、「南極老人星」。
北斗星君在北天排成斗杓七星,即「天樞、天璇、天機、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等七星。
大甲鎮瀾宮於1989年自大陸迎回媽祖的父母親積慶公及積慶夫人像,並安奉於聖父母殿接受信眾參拜。
翡翠媽祖高約130公分,重1.5噸,是上海珠寶公司的董事長捐贈,是紫羅蘭翡翠,由莆田的大陸工藝美術家佘國平雕刻,這也是湄洲媽祖祖廟贈送台灣的第3尊大型媽祖像。2011年12月9日由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率領大甲鎮瀾宮董監事及誦經團、隨行工作人員,至湄洲島迎請。於12月14日上午七時在台中港旅客服務中心,由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時任立委楊瓊瓔、時任台中市長胡志強、大甲鎮瀾宮各團隊及各香頭於台中港旅客服務中心接駕,並展開為期四天的大台中遶境活動。於12月18號舉行翡翠媽祖安座典禮,成為鎮瀾宮的鎮殿之寶。
元、明朝間傳說,周御國王紫光夫人一胎生九子,二長子為天皇大帝,紫徽大帝,七子為北斗七星,紫光夫人遂被稱為斗姥星君,其像三目四首,左右各四臂。大甲鎮瀾宮太歲殿神像造型參考自「北京白雲觀」。
戰國之前,以觀測天體運動來制定曆法,由天體位移和北斗迴轉一圈,而定出太歲星君。元、明以來,太歲信仰得到統治者設專壇來祭祀,加上小說家使太歲人格化,增添神秘感。道家以六十年為一甲子,每歲專人輪值,是掌理人間禍福之神,為值年太歲,由雷太歲殷元帥統管。雷太歲為木星,繞日一周十二年,所在之位為凶方,吉事勿沖,凶事勿犯,故忌興土木或遷移房屋。北魏道武帝時以立「神歲十二」專祀。雷太歲殷元帥(紂王之幼子)幼遭國難,家破人亡,蒙「申真人」收為撫養,授以道法,後乃行道為神,稟性剛直仁慈,常為世人驅邪救難,天庭知道他的功果後,頒授都雷太歲之職,綜管人間禍福,驅除邪魔,獎善罰惡,為主宰人間罪惡之神。
地藏王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地藏王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淇滿嚴師爲本宮第七代住持,他年輕的時候即收養幼徒覺定與庚鐘在鎭瀾宮出家,由於淇滿嚴師育徒慈愛,圓寂以後,繼任的住持覺定師經常憶念師恩,遂在民國初年重修聘請匠師前來燒製水車堵的交趾陶之際,請匠師以黏土塑淇滿嚴師的神像,供奉在牌位前。日後泥塑神像毀損,遂改爲木雕。
南院七代圓寂比丘上其下滿嚴禪師一位蓮座;南院西天中土歷代祖師生蓮之座;第一代 若清湛禪師;第二代 佛恩然禪師、開瑞然禪師、佛曇然禪師、允立然禪師、比丘宗贊通禪師;第三代 啟成法禪師、啟傳法禪師、啟志法禪師、比丘碧河禪師;第四代 慈雲玠禪師、慈帆界禪師、慈三界禪師;第五代 智華力禪師;第六代 生元廣禪師;第七代 箕萊嚴禪師 主祀地藏王菩薩,塑像為淇滿嚴禪師。
功德業主巧府諱化龍長生祿位;鄉進士出身福建台灣北路淡水營都官府陳峰毫長生祿位 業戶 蒲氏本步;功德業主 副通事 淡眉他灣 長生祿位;土目 郡乃蓋厘;檀越主連府諱崑山長生福垣;特陞台灣府經廳大甲分司誠夫宗諱覲庭長生祿位。
註生娘娘本名陳靖姑,是五代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又稱「臨水夫人」。傳說她曾斬蛇除妖,被封為「順懿夫人」。由早期催生助產的傳說,演變為專負責子嗣繁衍、保佑嬰兒平安之神。註生娘娘與媽祖同為福建相互輝映的女神。信徒對註生娘娘有特別的祭拜,如換白花、紅花以求生男或生女,祭拜麻油雞飯以答謝神恩,和其他祈求有關生育或小孩的種種風俗習慣等,值得你觀察。附祀有婆姊,為輔育照顧小孩成長之神,大甲鎮瀾宮只附祀四位婆姊,一人照顧三位小孩,可能代表一位婆姊照顧一季。
註生娘娘身側常附祀有十二婆姊母,是註生娘娘的部屬,是負責照顧小孩成長到十八歲成年的神明。小孩有文相、武相打扮,有抱、有吃奶、嬉遊等動作,顯現婆姊母和現在的褓母有相同的功能。有機會到廟中拜拜時,不妨向前一點,跟她打個招呼、虔誠的拜一拜。大甲鎮瀾宮只附祀四位婆姊,一人照顧三位小孩,可能代表一位婆姊照顧一季。
註生娘娘身側常附祀有十二婆姊母,是註生娘娘的部屬,是負責照顧小孩成長到十八歲成年的神明。小孩有文相、武相打扮,有抱、有吃奶、嬉遊等動作,顯現婆姊母和現在的褓母有相同的功能。有機會到廟中拜拜時,不妨向前一點,跟她打個招呼、虔誠的拜一拜。大甲鎮瀾宮只附祀四位婆姊,一人照顧三位小孩,可能代表一位婆姊照顧一季。
註生娘娘身側常附祀有十二婆姊母,是註生娘娘的部屬,是負責照顧小孩成長到十八歲成年的神明。小孩有文相、武相打扮,有抱、有吃奶、嬉遊等動作,顯現婆姊母和現在的褓母有相同的功能。有機會到廟中拜拜時,不妨向前一點,跟她打個招呼、虔誠的拜一拜。大甲鎮瀾宮只附祀四位婆姊,一人照顧三位小孩,可能代表一位婆姊照顧一季。
伽藍本指佛教寺院,後來演變為佛教護法神的代稱。相傳隋陳高僧智者大師於玉泉山建寺,遇關羽父子託夢陳請受戒助建寺,於是被奉為守護寺廟的護法神。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許多宮廟供奉的伽藍神則有境主神的性質。鎮瀾宮的伽藍神龕前由本鎮老書法家康萬傳老師題對聯:「守古剎邪魔辟易、清塵寰黎庶康寧」。
老虎為百獸之王,民間將他神格化,藉以驚走妖邪,嚇走凶神惡煞,使地方安寧平靖,尊為「虎爺」。另大道公曾救過老虎,老虎感其恩而為成為他的坐騎。土地公管山神土地,虎爺為土地公的使者,管地上的兇禽猛獸,因此台灣各廟有奉祀虎爺的習慣。一般虎爺都奉祀在主神龕下的凹洞或桌下,大甲鎮瀾宮因信徒與媽祖特別親近,無空間安祀,故而放在伽藍殿,虎爺造型雖然可愛,但仍帶有諸多威嚴。